「世界水資源週」(World Water Week)活動18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展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執行長李普(James Leape)在開幕儀式中表示,全球清潔淡水的供應量無法滿足人類當今奢侈浪費的使用方式,再加上水資源管理不善,造成了大多數國家糧食短缺、糧價上漲。

李普指出,「世界糧食危機的背後根源是全球淡水資源危機,隨著氣候變化的衝擊增強,水源危機也將迅速惡化。」他更表示,「全球糧食有45%由灌溉式農業生產,一旦失去灌溉式農業,將無法餵飽地球上的60億人口。」

世界許多灌溉區域都飽受威脅,從河川與地下水層汲取了過多的水源,若考慮氣候變化則問題更形嚴重,李普對此提出警告,並指出淡水水域供應的食物也正在減少,原因是加速興建水壩,以及河川取水量超出永續使用負載。

當前有數十億人缺乏安全用水,健康受到惡劣衛生條件的威脅,同時間糧食與生質燃料生產者又彼此爭奪土地與水源,水資源整體的平衡更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擺盪,為了以上諸多問題,本週有2千5百位水資源專家齊聚在斯德哥爾摩國際事務會議中心,共同擬定解決方針。

「世界水資源週」是斯德哥爾摩國際水資源中心籌辦的年度活動,今年會議的主題是「用水的進步與展望: 以衛生為焦點,打造一個乾淨健康的世界」,與聯合國指定2008為國際衛生年互相呼應。

從70年代開始,發展中國家經歷全球糧食危機,用水也出現前所未有的短缺。根據國際水資源管理中心(IWMI)於會議中發表的最新結果,在53個接受調查的城市中,有8成的農業灌溉水源是未經處理或僅部份處理過的廢水。

調查報告結果的首席作者是IWMI研究員瑞絲綺莎麗(Liqa Raschid-Sally),她表示,「在一些貧窮國家,用廢水灌溉並不少見。這個現象在開發中地區很普遍,影響2千萬公頃的農田,特別是在亞洲,包括中國、印度與越南,但是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幾乎所有城市都是如此,拉丁美洲很多城市也一樣。」

根據IWMI的這份報告與其他調查,廢水最常被用來灌溉蔬菜及穀物,尤其是稻米。這對消費者,特別是生食蔬菜的民眾造成健康威脅,益發令人憂心。

53個城市的消費者都希望能避免買到廢水澆灌的農產品,但對於市面上產品的來源,消費者卻難以知悉。報告也顯示,農民其實知道使用廢水灌溉會威脅自己和購買者的健康,但因為安全的地下水不易取得,他們往往別無選擇。

報告內容也強調一些在地居民使用的方法,可以減少廢水灌溉農業的健康隱憂。以印尼、尼泊爾、迦南與越南為例,農民會將廢水先儲存在池塘中,讓固態懸浮物質能夠沈澱。

缺少適當廢水處理系統的國家,還是可以使用低成本的中繼處理方式,例如使用滴水灌溉法( drip irrigation),以及清水洗淨新鮮農產品等,來減輕廢水對健康的威脅。

WWF執行長李普指出,在全球水資源中有97.5%是鹹水,其餘的淡水大多以冰的形式存在,只有1%是人類可方便取用的。他表示,「儘管淡水比例如此稀少,如果水循環能適當運作,而我們能以智慧管理水源,仍然足以供應全人類生存使用。」

但李普也向與會代表發出警訊,目前全球對用水危機惡化所作的準備遠遠不足,原因是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衝擊,而目前對淡水資源的管理又未將生態系統納入考量。

(摘譯自2008年8月18日ENS瑞典斯德哥爾摩報導,編輯後發表於環境電子報「水危機:世界糧食危機的根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