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5日公佈的全新研究結果,在非洲與歐亞之間往返的遷徙水鳥族群,有4成因為氣候變化與濕地破壞而減少。研究發表於塔那那利佛召開的國際性遷徙水鳥保育會議上。

報告指出,在研究調查的522種鳥類中,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建設發展、濕地開墾、污染增加,以及獵捕威脅。除此以外還有氣候變化及其附帶的影響,例如乾旱頻率增加、海面上升、北極苔原棲地改變等。

會議中,超過150位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代表,以及80多個不同國家的水鳥專家,一起討論所需要採取的保育行動,扭轉水鳥減少的趨勢,以實現在2010年前終止全球生物多樣性衰退的目標。

目標包括讓全球目前生物多樣性的下降速度大幅減緩,以及讓泛歐洲地區生物多樣性的損失停止。從2006年開始,這項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 )已被納入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DG)之中。

本次「非洲-歐亞遷徙水鳥保育協定」第4屆會議的主題,是「遷徙路線保育現行工作—過顧過去、展望未來」。這項協定又簡稱為「歐亞非水鳥協定」(AWEA)。

「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全球遷徙路線主管瓊絲博士(Vicky Jones)表示,「在歐亞非水鳥協定區域內,我們正與夥伴協力推動規模空前的國際濕地與水鳥保育計畫。」

她指出本週會議的重點之一,是針對協定中的幾個鳥種進行新的保育行動,包括了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白琵鷺雖然不是瀕危鳥類,卻受到棲地被放乾或污染破壞的威脅,尤其是蘆葦沼澤,因為農業與水力發電建設而消失。

在希臘,過度漁撈與人為干擾造成了白琵鷺族群下降,以往白琵鷺也曾因人類檢拾鳥蛋及幼雛食用而蒙受威脅。此外,根據國際鳥盟彙整的資料清單,白琵鷺容易染上禽流感,因此未來病毒流行時可能會受到衝擊。

國際鳥盟是「飛越溼地計畫」(Wings Over Wetlands)的成員之一,共同在非洲-歐亞遷徙路線上推動國際合作,增進水鳥相關訊息的流通,建立示範保育及妥善利用濕地的最佳措施。

飛越溼地計畫共支援了11個重要濕地區,分佈在12個國家。這些示範計畫著重在社區行動、管理規劃、生態旅遊、野外研究、濕地復育、外來物種控管、跨境管理、教育與在地住民的另類生計。

飛越溼地計畫也正著手開發「重要站址網絡工具」,透過公開網站介面,促進遷徙水鳥與重要棲息站址的相關資訊流通,幫助統整遷徙錄線上的保育行動。

(摘譯自2008年9月15日ENS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報導,編輯後發表於環境電子報「水鳥保育會議:非洲─歐亞遷徙路線的族群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