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哺乳類動物正籠罩在滅絕的陰影下,根據最新的科學調查,每4種哺乳類就有1種面臨永久消失的危機,調查結果於5日在巴塞隆納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全球保育會議中發表。

這項為IUCN「保育紅色名錄」所作的研究,是首次針對地球上全部的哺乳類共5487種進行評估,並發現目前已知至少有1141種受到絕種威脅。從1500年以來,至少有76種哺乳類已然滅絕。

實際情況可能更為嚴重,因為有836種哺乳類被列為「資料不足」,若得到更充分的資訊,可能會有更多種類被科學家認定有滅絕危機。

哺乳類保育報告即將刊登在「科學」期刊上,首席作者是國際保育協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許帕(Jan Schipper),他指出,「受威脅的哺乳動物數目,實際上可能高達36%。」

他也表示,「這告訴我們,從研究出發的保育行動是未來的首要工作,除了增加對目前未知物種的資料來評估威脅,還要針對受威脅的物種及族群,調查復育的方法。」

這項調查全球哺乳類的計畫,得到超過130個國家,共1800位以上的科學家協助。調查也顯示保育行動能夠挽救在滅絕邊緣的物種,而目前有5%的受威脅哺乳類在野外有恢原的跡象。

結果顯示有188種哺乳類屬於絕種風險最高的「極危」等級,包括伊比利亞猞猁(或稱林拽,Lynx pardinus),目前族群中的成年個體僅有84至143隻,而且持續減少,原因是缺乏了主要獵物歐洲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

被列為「極危」等級的種類中,有29種可能已經無法挽回,例如一種在古巴的囓齒動物,小地烏提亞硬毛鼠(Mesocapromys sanfelipensis),已有近40年未被發現。

被列為「瀕危」等級的有近450種,包括塔司馬尼亞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因為致命的臉部感染性癌症,全球族群在過去10年下降超過60%,被從「無絕種危險」升高為「瀕危」。

棲地消失與破壞影響了全球40%的哺乳類。情況最嚴重的是中南美、西非、東非、中非、馬達加斯加、南亞與東南亞。過度獵補是大型哺乳類消失的原因,尤其在東南亞,還有非洲與南美的部份地區。

全球哺乳類調查也顯示,在協調的保育行動努力下,物種可以得到復育。從「在野外滅絕」被降低為「瀕危」的黑足鼬(Mustela nigripes),就是在1991-2008年間,由美國漁業暨野生物管理局成功重新引進西部8州與墨西哥。

倫敦動物協會保育部主任貝利(Jonathan Daillie)博士指出,「我們已經由保育知識的黑暗時代走出,過去我們所根據的資料受限於少數幾種動物。未來我們會擴展對物種知識的視野,才能用更客觀、更具代表性的方法,與政策制定者溝通並給予協助。」

(摘譯自2008年10月6日ENS西班牙,巴塞隆納報導,編輯後發表於環境電子報「全球1/4哺乳類動物 面臨滅絕陰影籠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