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快到了,該紀念一下。這個影片是薇如前兩天傳給我的,相信對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來說,會對此事件提供許多不同的觀點,影片約三小時,共20集。

(之前幾個連結沒設好,現在應該都ok了)

◊紀錄片「天安門」

◊導演卡瑪自己寫的序跟後記

◊影片官網(收集了許多64相關的史料影像)

◊封從德對影片內容提出的反駁與質疑(根據的是1995年舊版影片的文字稿,youtube上的影片是導演2002年發行的新版,有些舊版的內容被刪除

◊龍應台基金會座談紀錄(主要是關於導演的介紹)


目前影片最具爭議的部份在於,關於柴玲的紀錄會讓人對她有負面的觀感。封從德(在64時與柴玲是夫妻,同為學員領袖)認為,影片在選材上已經有預設立場,對柴玲並不公平。但導演也表示從1989年64之後到1995年間曾多次與柴玲聯絡,邀請受訪,但都遭到拒絕,不得已只能大量以柴玲在64前秘密接受美國記者訪問的錄影,
佐證柴玲當時的心情,卻無從得知在事件過後她自己如何回顧。

無論這方面事實如何(也許岐異的並不是對事實的記憶,而是當時每個人對情勢、對他人行為與動機的解讀...),我還是很認同影片最重要的一個觀點:

「個人」是國家、社會、文化共同培育薰陶之後的產物,當個人有一天決定要挑戰、推翻國家社會的強權時,(「強權」可能是指獨裁者,僵硬的制度,或任何個人力量難以改變的限制),他採用的手法、他的思考模式往往還是帶有強權潛移默化的影響--他要推翻的,可能正是他自己生命的一部份--也因此會有矛盾與盲點,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或承認,有些人甚至為此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不自知。

我最喜歡影片中的「梁曉燕」老師,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擁有她那樣的圓融、成熟與勇氣。不是灑熱血、義無反顧的勇氣,而是理性思考之後,對自己的決定坦然承受的勇氣。她很早就觀察到學生們的矛盾,也努力想點醒他們,儘管不認同學生的一些作法,她仍然在一個半月的靜坐中陪伴照顧,甚至在63深夜聽聞軍隊出動鎮壓時,冒險回到廣場,陪著學生們撤離。她也是受訪者中唯一沒有流亡海外的人, 她在64後被密集調查,但堅不透露任何她所知的相關人事,還直言批評政府整個過程中處理不當之處,也退出共產黨,她丟掉了所有工作,但很神奇地並沒有被判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