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剛才提醒我,這個標題現在在台灣可能會很引人遐想,所以敏感的讀者們請放心,世界上的綠色不是只有一種...XD)

昨晚沒來由的心情低落,很多思緒最後都往牛角尖裡發展。臨睡前禁不住對狐狸感嘆,「我真不知道自己何德何能可以享受這麼多資源。世上比我努力認真千百倍,卻可能一輩子也無法擁有與我相同生活品質的人不知有多少。我,美其名是個知識份子專業人員,每天就電腦前敲敲打打,混水摸魚,竟然從來也不用煩惱日常用度生計。自己心裡很清楚這個優勢其實大部份來自於我幸運的、富裕國家中產階級家庭的出身,真正因為自身努力換取來的很少。我雖不揮霍但擁有一切的仍超出真實需求,就像是一種原罪,我一面批判自己,但又清楚知道自己沒有勇氣挑戰真正貧窮卻心安理得賺取每分每毫的生活,也因此這樣的批判更顯得虛偽做作....。」

狐狸一開始先安慰我,換個角度也有很多人努力比我少,消耗資源卻比我多,既然已經盡力做到節約,就不需要再擔心自己是否「值得」這一切。我雖理解他的想法,當下卻還是難以抽離批判的態度,覺得這樣的思考轉換很偽善,直到後來他又說,如果把這個讓我煩惱的「幸運」想成一種的缺陷,包容接受這些缺陷且勉勵自己繼續生活、思考改進之道,比專注在批評缺陷的由來與細節需要更多勇氣、也更有意義,我那些尖銳的想法才慢慢平息。

正面又自知的生活態度--平常很輕鬆就能這樣鼓勵自己,但在某些時刻,或許是脆弱或許是偏執,不知不覺就會陷入嚴厲自我批判的迴圈,為一些極端、沒有答案的問題無止盡辯證,幸好旁邊總是有樂觀又有耐心的他適時提醒開導。

所以今天開始有了一個念頭,雖然在環境與能源問題上,自己整體仍是破壞大於保護、消耗大於生產的角色(特別又是住在浪費成性的美國,很多破壞消耗真是身不由己),但與其一直批評自己無能做到的,不如先來看看那些自己已經做到的。特別是和譚諤住在一起的這一年,因為理念相近,在生活、購物的習慣上都和剛到美國時大不相同,值得做個紀錄。當然,有很多選擇,像是有機、回收,最終是否對環境有益現在仍然很有爭議,我們只能以目前所知的資訊來思考判斷當下最合宜的決定,也時時修正改進,大原則就是生活中愛物惜物、節約勤勞,購物時將環境影響、資源消耗、社會平等也當成價格的一部份來考量。算不上是環保基本教義派,只是希望自己獲取、使用的一切都正當、安心,這應該也許是做出這些選擇的最大動機吧。

下面是一些自己覺得可以稱得上綠色生活的選擇(還有一些不知道算不算正確的想法),也可以算是我們這一年來生活的側寫吧--

== 能源 ==

日常生活耗用最多的資源就是石化能源,一是電力二是汽車,所以搬進新家後我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該怎麼節省電力。一是燈泡全都換成省電的;再來加州天氣乾燥,家裡空間也足夠,所以衣服都披掛晾乾而不用烘衣機;公寓不附冰箱,我們在二手與新的省電型(Energy star)兩者中選擇了省電;而最讓我們開心的,是搬來之後從沒開過冷氣或暖氣,這當然要先慶幸南加州的冬天並不算寒冷,困難的是抵抗夏天酷熱,為此我們小小投資又勞動一番,在陽台上加裝竹簾和陽傘,平常門窗全開通風(當初找房子就把通風列為重要條件),熱浪來時一早就緊閉門窗、拉上所有窗簾,偶爾到陽台灑水降溫,這樣倒也過了今年創紀錄的暑氣。其他小動作像是隨手關燈、充電器用完就拔下等等也都有注意到。

另外,Pasadena的電力公司有個很棒的方案,叫做Green Power,用戶可以選擇每月用電有多少是來自風力發電。這並不是說電力來源真的就接到風車上,而是付出較高的電費(風力發電成本較高),支付電力公司在風力發電上的開銷。我們選擇全部都使用風力發電,每度電要多付2.5 cent,但每個月電費也只加了不到四塊錢,而且加入Green Power之後還得到購買省電冰箱的特惠補助兩百元,到現在都還是覺得自己賺到了。又,即使加上Green Power,我們兩人每月總電費加起來也不到二十塊,不到我以前宿舍電費的一半,算得上節約有成吧!

至於開車這件事在南加州似乎是最難節約的一件事,為此我們也只能做到盡量少開,找房子努力找在腳踏車程能到的範圍(所以房租較貴),多以腳踏車代步(在此要稱讚狐狸每天騎來回四十分鐘去上班,當然他在德國的好友每天騎兩個小時來回的故事,給他的鼓舞也功不可沒!^_^),還有盡量去附近可以走到的超市買菜而不開車專程去華人超市(現在約一個月去兩次以內,為此飲食習慣上也有一些調整)。所以現在開短程的機會很少,大多要車程二十分鐘以上,或是搬運大件重物才會開車,但我還是覺得應該再多給LA的大眾運輸一些機會,這一點要算入改進項目之一吧。

== 回收 ==

這裡的回收政策一直都讓我搖頭,大部份城市一般家庭都可以去領幾個回收箱,每週固定某天會有人來收,只要將箱子放在門前草地上就可以了,但是住在公寓就沒有這種方便,要自己去找回收場。有些超市會收玻璃、塑膠、鐵鋁罐,但也僅限於此,幸好我們學校自己有個回收中心,所以我們簡單在陽台一角把回收物品分類放置,量多了再一次拿去。但是也不知該稱讚還是抱怨,這裡的資源分類實在相當繁複,塑膠類就分1~6號,紙類又分白紙、色紙、報紙、光面紙、棕色紙箱紙袋、硬紙板(chip board)、綜合紙類等等,乍看之下立意甚好,實行起來往往讓人疑惑重重,最麻煩的是那些定義不明的紙,很多實在難以區分,只好都丟進綜合紙的箱子裡。還有一些東西像是日光燈管,現在都還不知道那裡可收,學校回收中心的電池回收還是狐狸去建議的呢。

當然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質疑,到底值不值得為了回收這些未必能有效再利用的廢棄物再耗費一次能源人力,但我想基於垃圾減量,還有減少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這兩個目的,再加上可以製造一些就業機會,敦促製造者使用方便回收的材質等附加價值,我還是選擇進行回收,只是期待有一天有新技術可以做更「環保」的回收,或是更「環保」的垃圾掩埋焚燒方式。

另外也可以歸在回收這類的,大概就是住在一起之後,一些多餘的鍋碗瓢盆、過期雜誌還有舊衣都拿去捐給救世軍(Salvation Army)的二手中心(thrift store),能夠避免把還堪用的東西丟掉總是好的,所以我很高興能有這個管道可以方便地將自己用不著,身邊的人也不需要的物品送出去找新的主人。

== 飲食 ==

也許因為對自然環境投注的關心越來越多,在超市挑選、盤算的時候,除了考慮美味、健康、價錢,現在還多了項「保育」:為了保護土地,選擇有機栽種的蔬果;不吃捕撈過程會傷害海洋環境或是保育類的海鮮(上次去Monterey Aquarium時拿到的一個摺頁,列出許多建議避免食用的漁產,可參考[這個網頁];多吃當令、當地種植的農產,因為在耕種還有運輸當中花費的資源比較少;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因為畜牧耗用的資源還有污染都較高。做出這些選擇其實帶來很多愉悅--知道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很小,便比較能安心享用桌上佳餚;當季的蔬果常常是便宜又鮮甜的,飲食配合時序變化也增添很多情趣;少肉少油的清淡口味不但健康也恰好都合兩人的胃口。

另外,以前去一次超市就囤積超過一星期食物量的習慣也改了,當然時間比較充裕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發現兩三天採買一次,不但每天吃得到新鮮貨,也不需煩惱東西快壞了是否要勉強地吃掉或是充滿罪惡感地丟掉。再加上不太想開車,結果就是我們去華人超市的頻率越來越低,常去附近的Trader Joe's和Ralph,Pavilion,偶爾去Whole Food有機超市,或是星期六早上的farmer's market(也都要開車,通常趁著要去其他地方順路停一下)。其實,美國超市能買到的食材還是有很多可以做中式料理,我們又很幸運地對西餐接受度都很高,所以現在也慢慢在增加自己在西式料理上的經驗,總之,餐桌上的菜式還是很豐富的。

[...TO BE CONTINU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