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然作家Bernd Heinrich在緬因州有一小片林子,他用"The Trees in My Forest"為林裡的樹木作傳。今年夏天我帶著這本書在New Hampshire旅行,蓊鬱幽靜的混合林裡,空氣漫著青草的薰香,風停下的時候,樹梢浪潮聲緩緩退去,毛蟲啃囓葉片的輕響卻越來越清晰。撫著赤楊的樹皮,想著它的同類化成紙張,承載著的文字此刻又因它化為指尖粗糙溫暖的真實。闔上書,我開始閱讀。

我沒有那樣的文采能寫一棵樹,甚至在試圖找尋形容詞時就開始感到惶恐,在稍微了解某種樹之後,光是提起名字就無法再繼續書寫。對外表的描寫只是釘在盒裡的標本,人類沒有足夠的詞彙能形容一棵樹在一天中轉換的所有顏色與姿態,遑論它的氣息。所以,我無法談「樹」,但想來說說「種樹」這回事。


-----------------------------------------------------------------------------------------------------------------------------

工商時報2007年9月19日,王尹軒,台北報導

為對延緩全球暖化做出貢獻,台灣企業開始流行「造林」!台糖、中鋼、中油,及奇美集團等,都展開了大規模種樹計畫,業者戲稱,在溫室效應威脅下,企業現在若沒有手持一張「綠色存摺」,未來在碳排放市場的競爭,就遜掉了。

企業造林 爭取環評加分

業者所稱的綠色存摺,就是企業造林,台灣企業造林的目的從早期純粹利用閒置土地,到現階段為開發案爭取環評加分,遠程目標則為碳排放交易市場作準備。

碳交易市場運作,就是企業配得二氧化碳排放額度,加上造林面積換算額度,抵扣溫室氣體排放量,多出來的額度可以拿到碳交易市場買賣。現在尚未開始造林的企業,未來要取得碳交易籌碼的成本,勢必比現在更昂貴。因此,算盤打得精的企業,已經開始逐年累積自己的交易籌碼。

目前造林成果,以台糖面積最大,今年八月底止,造林面積已達九二八六公頃,面積等同三六七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其他中小企業造林,受限於沒有土地,因此,像是證券商同業公會,最近就與台糖洽談造林計畫。合作模式強調「在適合的土地種植適合的樹種」為原則,由台糖提供土地,業者付低價維護費用,選擇種植分為景觀林與經濟林,種植像羊蹄甲等不會砍伐的景觀林,及桃花心木、無患子、印度紫檀等經濟林,到固定年限砍掉。

很多人在問:種了樹還砍掉,不就不環保了?台糖表示樹跟人一樣,不同時期有能力不同,樹的成長期以五到十五年吸碳力最強,老化後吸碳力減弱,因此,有計畫性砍樹,培植新林是必要的新陳代謝。

近年來,在開發案環評書中,企業如有造林計畫,可以讓環評委員有印象加分的作用,像是中油、中龍鋼鐵、台電、國光石化、樹谷園區等等,在環評審查過程,都主動提出大規模造林植樹計畫。

攜手政府 為生態把關

中油近來多項更新擴建計畫的環評說明書,提出造林工程,強調企業環保作為,如:高雄大林廠工場的開發計畫,承諾之一就是要與高雄市政府,共同進行大面積種樹及維護作業,日前已獲環評大會有條件通過。中鋼集團旗下的中龍鋼鐵的第二期第二階段擴建工程,也提出廠區內提撥出一七公頃綠地,占園區六%的綠覆率,拚經濟不忘環保,爭取環評加分。

而同樣等待環評大會審查的樹谷園區,也是因為樹木而爭取到重新現勘的機會。台南縣長蘇煥智表示,樹谷園區開發之初就融入環保、景觀、考古文化遺趾及生態的元素,配合南科特定區康橋計畫水域整合概念,區內五○公頃生態景觀滯洪池,結合十萬棵樹苗的大型公園綠地,將園區開發加入環保概念,更能永續發展。

-----------------------------------------------------------------------------------------------------------------------------

如果用單一一棵樹來看,從小苗長成大樹的過程,的確可以幫助吸收大氣裡的二氧化碳,如果最後砍下來,不讓木材腐朽分解,也不焚燒,這些碳也算是在一定時間內被「固定」了。

但如果是「森林」,問題就複雜很多,其中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森林底部的土壤,有很多土壤內細菌的生態功能目前都還不清楚。

雖然大致知道,健康的森林從樹木到土壤都存有相當多的碳,(比例上,土壤有機質儲存的碳甚至可能比木材裡的還多)但是整個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跟森林的年紀、每年的氣候(溫濕度)、甚至森林裡的物種活動狀態(昆蟲大發生、草食動物增減)都有關。

一旦森林受到擾動(乾旱、人為砍伐、林火、樹木生病集體死亡....),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往往也會大幅改變,特別是土壤,可能會從吸收轉為排放,但是這些現象目前了解都不多,也因地而異,弄不好的話整個造林減碳可能都在做白工。

因此許多環保人士反對以造林、植林作為碳減量主要工具,原因就是每個地方水土不同,森林的特性也不同,不能單純用造林面積或樹木材積代表二氧化碳吸收量。要有效地利用森林吸收碳,必須在種樹之後,詳細的監測、管理整片林地的狀況,絕不是種了再砍,砍了再種就可以了事。

可以想見的是,這些企業造林為了方便,一定會選用能快速生長的幾種樹,大面積栽種單一樹種,除了有外來種問題(現在世界最常選用的造林樹是由加利),也容易有病蟲害。至於把原生林砍掉再造林就更不用說了,真這樣幹,只能說是泯滅良心。

以台灣的氣候狀況,我個人(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只是感覺)認為不需要刻意去「造」林,只要讓土地休養生息個三五年,必要時清除一些外來種,土地公自然就會幫我們種出最適當的森林,省錢省事又省煩惱。

只是台灣現在有多少人能接受一塊「荒」地呢?

-----------------------------------------------------------------------------------------------------------------------------

停止對吳剛的懲罰─談種樹,環境電子報2007年9月20日,詹雲翔

台北的秋天,也許看不到火紅的楓葉,不過還是有欒樹的一樹金黃點綴台北的街頭,中秋之後,還會有紅楬色的欒樹果實登場。 時序進入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太陽其實還是很毒辣,只是從樹的不同風貌,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秋天真的來了。

樹對於城市而言是個重要的景緻,它可能是東京表參道上的櫸樹,也可以是巴黎鐵塔兩旁的梧桐,當然它也會是仁愛路上綿延的大王椰子。

有著「老樹爸爸」稱號的廖守義,民國84年,省政府農林廳開始調查及統計各縣市的樹,長年生活在大台北地區,從小對樹有著特別情感的廖守義,認為各縣市能夠如此愛樹,保護及尊重老樹,台北市當然不能就這樣排除在外,因此開始了紀錄老樹、老樹導覽等工作。

「每棵樹都有它的故事」,一直致力於照顧以及紀錄老樹的廖守義是這麼說的,他舉例說前一陣子才幫它慶生的那棵在貓空救千宮門口的老榕樹,就是一棵有著150多歲的老樹。不僅僅是這棵老榕樹,在台北還有許許多多,也許是校園內的,古道旁的樹,甚至有樹齡比校齡長的樹有很多故事可以去發挖和紀錄。

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在環境上以及文化上都是。也因此廖守義不斷強調,老樹是需要保護和尊重的;保護的方法可以是不時去注意周遭樹木是否有病蟲害的問題,或者是在天災(如颱風)來臨時撥出一點關心給周圍的樹木們;如果發現身旁的樹因為病蟲害或天然災害遭到損傷,立即通知相關單位處理;而尊重的老樹方法可以是定期為老樹慶生,了解並持續把老樹的故事流傳給下一代。

從愛樹以及關懷樹這個立足點,廖守義在1995年起開始推展老樹導覽,更逐漸開始推廣到社區導覽、鄉土導覽、文化導覽、遊學導覽、觀光導覽,並進而開始培訓城市導覽員,為未來的城市灑下更多的關心樹以及愛樹的種子。

「我們應該種小樹,也要尊重老樹」廖守義也說:「每個人的一生應該至少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一棵樹」。身為「老樹爸爸」的他,也會關心老樹的前身,也就是小樹的培養。

廖守義提到「預約小森林」的概念:「每個人的一生至少應該種上一棵樹,如果沒有土地種樹,我們還是可以用盆栽的方式種小樹,等到有地可種樹的時候再移植到土地上就可以了。」在寸土寸金的台北,盆栽不但可以培育樹的新生命,更可以美化室內的環境,是種小樹的好方式,而且可以種的樹種類繁多,以秋季而言,欒樹、青楓、苦楝等都很適合。

傳說中,吳剛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日復一日,吳剛每砍下一刀,桂樹會神奇的自動癒合,所以吳剛的工作始終無法達成,必須不斷的砍下去。只不過在21世紀的現在,哪來的隨砍隨合的桂樹呢!所以中秋節到了,不如一起來愛樹及種樹,我們可以走一趟敦化北路感受欒樹黃花的美麗,或者走到木柵路上去觀賞美人樹樹頭綻放的紅色小花;當然,我們更可以試著在家裡種上一盆小樹,讓即將來臨的冬天還能保有一小片綠意。

-----------------------------------------------------------------------------------------------------------------------------

去年冬天回台北,在社區巷子裡散步,經過一小塊空地,可能是因為產權糾紛之類的,圍起來卻沒有動工,看起來大概閒置有一兩年了。從鐵皮圍牆的空隙,湧出滿滿一片綠意,細細一看,有數不清的種類的小草,牆邊抽出了芒花,藤蔓恣意地爬著,有些小小的灌木正探出頭。粉蝶、蜻蜓乍隱乍現。

這樣的「平凡」荒地,想必在台灣每個人都見過無數次吧,但在乾燥的南加州住過五年之後,眼見的每一抹綠色都是寶貴的恩賜,在這裡,一塊無人理會的空地,一年只會長出稀稀落落幾株小草,可能要十年,才冒出一棵小樹。沙漠是嚴峻的,強韌的意志力是生存所必需,因此南加的山林有另一種我難以忘懷的美;但台北這一小片空地景緻,儘管早已熟悉,當時卻讓我深深震撼著,因為看見這塊土地所擁有的生命力,是如此豐沛滿溢,溫柔且無私。

希望台灣有多一點人能像梨山阿寶一樣,真心地去了解、照看、疼惜台灣的森林與大地,不要再把樹木當成工具,它們是家園的命脈,沒有樹,就沒有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