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天看完剛出爐的IPCC Fouth Assessment Report-Summary to Policymakers,好想對那些現在還在巴黎挑燈夜戰的三百多位科學家們來個起立致敬啊!

從1990年開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業小組(IPCC)每五到六年就會發表一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隨著全球暖化議題越來越受世人重視,準備了六年、預定今年二月發表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矚目,早在一年多前,初稿就已經在學界傳閱,意見的彙整、辯論、修正也越來越熱烈,加上期間各國政府施壓角力的傳聞不斷,AR4擔負的使命似乎益發沈重。個人認為這次AR4報告在歷史上的重大意義有二:

第一點當然是統合了目前科學界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了解,包括現象的觀測描述、歸因、預測等。在人類科學史上,少有透過國際合作將某學門的研究方法、成果等整理出共識的機會,特別是氣候問題涵蓋的領域廣泛,IPCC經過二十年努力所建立起來的,是一個在科學界溝通整合方面的重要典範,而受益的不僅是氣候學界,而是整個人類社會。

第二點是建立國際性的科學界與政府協商過程。比起2001年的第三次報告,AR4更積極將政府代表拉入討論圈中,這雖然使得整個協商整合的過程益發冗長艱辛(還有火爆XD),但也讓最後出爐的報告同時在科學與政策制定上有權威性,畢竟裡面的一字一句都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又經政府代表認同後才拍板定案的。當然,AR4並不是京都議定書那樣的國際公約,但是它讓各國政府無法再以「尚無確切科學證據」、「尚待科學研究」為藉口逃避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相信也會平息許多懷疑論者的聲音--雖然這種聲音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

AR4報告的內容對關心氣候議題的人來說其實都是舊聞,因為它只是統整已發表的研究結果,而沒有進行新的研究或預測,所以許多結論,像是二氧化碳增加、氣溫升高、冰帽融化等,都已經由新聞媒體陸續報導過了。AR4的價值在於整理出:

1.各氣候參數變化(CO2濃度、全球氣溫、海平面上升等等)的平均值(average)、不確定範圍(uncertainty range)與20世紀以降的趨勢(trend)。[圖SPM-1,SPM-3,表SPM-0]

2.各氣候參數變化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信度(likelyhood)。[表SPM-1,圖SPM-4]

3.對造成氣候變化的各種因素,目前科學界了解並能加以量化的程度(level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這些影響因素包括溫室氣體、氣懸膠、臭氧等,影響程度以「輻射強迫radiative forcing」來量化)。[圖SPM-2]

4.對未來一百年氣候的「最佳估計(best estimate)」與「可能範圍(likely range)」。[表SPM-2,圖SPM-5,SPM-7]

另一個特點是,為了讓報告同時具有科學論述的客觀又能讓一般大眾理解,IPCC報告中使用許多形容詞都是已經量化過的,像是對「信度」的描述就分成幾種等級:「確定(virtually certain)」代表99%以上的信心,「極端可能(extremely likely)」代表95%-99%,「很可能(very likely)」是90%-99%,「可能(likely)」是66%-90%,「中度可能(more likely than not)」則是50%-66%的信心,大家可以比較一下自己對這些形容詞與相對應機率的感覺,也許會更理解科學家在用語言詮釋數據時,其嚴謹與慎重的程度是有別於一般日常語言的,因此在閱讀這類科學報告時,建議可以試著調整對各形容詞的既有印象,才能更準確地接收到報告內容要傳達的訊息。

我想這份Summary for Policymakers報告中,一般大眾最想知道的應該是表SPM-1與SPM-2整理的內容,也就是「對過去氣候變化的分析」,以及「對未來氣候的預測」兩項,所以我把這兩個表格翻成中文貼在下面讓大家參考。翻譯專有名詞時我盡量沿用之前TAR summary所使用的翻譯方式(所以如果覺得有些名詞很艱澀,只有抱歉)。這份Summary以及整個AR4報告最後會有正式的官方中文版本,一旦官方版本發表之後我會再把內容更新。






註1:
要用電腦模式預測未來的氣候,必須要先決定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如何變化,而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由人類社會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所決定,假如人類維持目前經濟活動型態又不研發低排放的科技,溫室氣體就會一直快速增加;假如人類大量改用再生性能源,溫室氣體就有可能維持在穩定的濃度甚至減少。

最簡單的當然是先假定溫室氣體濃度固定在現在(2000年)的濃度不再改變,這就是表SPM-2列出的第一個的預測。接下來為了把人類社會未來的各種可能都考慮進去,IPCC提供了好幾種不同的「排放情景(emission scenario)」,每一種情景都對應某一種人類社經科技的特定走向,表SPM-2列出了其中六種情景的預測結果。

參與IPCC未來氣候預測的研究團體,就根據這些排放情景,使用各自的電腦模式來預測氣候變化。因為各家氣候模式都有細節上的不同,因此就算針對同一個排放情景,最後的預測值仍會有差異。表SPM-2中的「最佳估計」,便是集合所有模式預測(約20個),由科學家討論決定的最具代表性的預測數值;而「可能範圍」就是所有模式預測結果的分佈範圍,可以看成是現今科學界對氣候系統了解的不確定程度。

所以大部份新聞報導所說的「21世紀末氣溫可能升高1.8-4.0度」,指的是這六個不同排放情景的最佳估計值分佈在1.8到4.0度間,是因為假設不同人類社會發展情況才會有不同的預測結果,如果單獨看某一個排放情景,例如A2情景,那麼不同的模式預測從2.0到5.4度都有,從這一點來看,在21世紀末的氣溫上升程度,少則有0.3度(假如溫室氣體很奇蹟地從今天開始不再增加),多則可能有6.4度(假如人類繼續使用化石燃料作為主要能源,而氣候系統又相當敏感)。

------------------

為了感謝花時間看到這裡還沒按end的板友,最後送上跟IPCC AR4有關的三個八卦....XD

第一個八卦來源是2/1的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報導,雖然IPCC有要求參與會議討論的科學家在報告正式發表前不要跟媒體聯絡,還是有科學家受不了直接從裡面發匿名e-mail給媒體爆料,說美國的政府代表一直盧來盧去,希望能減少報告裡「全球暖化與颶風增強之關係」的篇幅,爆料者表示,「這樣下去根本就
沒完沒了」....
...Scientists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s said Thursday that the U.S. delegation, led by political appointees, was pressing to play down language pointing to a link between intensification of hurricanes and warming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this is becoming an impossible process."

八卦二,由石油公司Exxon-Mobile支助,並且與布希政府有緊密關聯的的美國企業研究院(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已經開始「懸賞」 ,任何發表論文反駁或指出AR4報告缺失的科學家都可以得到一萬美元的獎金...-_-||(詳情請見2/2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

八卦三,摘要報告出來的當天,Real Climate Blog馬上有人發現表SPM-0的海平面上升數據怪怪的--最後的總數沒錯,應該是格陵蘭和南極冰棚的數字打錯了....Orz(不過我想這樣應該領不到AEI的獎金吧....:b)

------------------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IPCC網站
IPCC歷年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與特別報告(很多都有簡體中文版)
以及Real Climate blog的最新一篇文章有AR4相關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itingchen 的頭像
    waitingchen

    Choose Something Like a Star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