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由於野放的黑犀牛族群復育情況良好,位於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北部的蓬戈拉私人狩獵保護區14日舉行了一項慶祝典禮。為了慶祝非洲犀牛保育計畫達成10年的里程碑,成功拯救黑犀牛免於絕種的命運,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邀請更多國家共同加入這項保育行動。

參與慶祝典禮的包括南非、那米比亞、肯亞與辛巴威等國家的政府及保育代表、社區居民代表和生態旅遊業者;這幾個國家目前都是WWF非洲犀牛保育計畫的成員。此外,波茲瓦那、馬拉威、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與尚比亞的國家生態官員也都受邀出席,WWF希望將犀牛保育的成功經驗推廣到這些國家。

非洲莽原過去曾有超過百萬頭的黑、白犀牛棲息,但因為犀牛角的裝飾與藥用價值,犀牛被歐洲殖民者大舉獵補而消失。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19世紀末已接近滅絕,隨著犀角交易在70與80年代達到鼎盛,犀角大量輸入中東與亞洲市場牟利 。

因此,1977年兩種非洲犀牛都被列入「國際濱危物種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一,禁止所有犀牛身體與製品的國際貿易。雖然受到國際公約保護,黑犀牛的數量仍於1995年創下2400頭的最低紀錄。1997年,野外僅存8466頭白犀牛與2599頭黑犀牛。

如今,白犀牛的數目達到14500,較為稀少的黑犀牛則約有4千頭。南非與史瓦濟蘭的白犀牛族群甚至被移入CITES的附錄二,即在嚴格法規限制下准許交易。透過有限度的永續化使用方式,犀牛角為這兩個國家帶來經濟收入,可進一步投資在犀牛的保育計畫中。

WWF發言人迪奇(Phil Dickie)表示,非洲犀牛保育計畫「以犀牛為主角,也是生態系統與景觀保育計畫的一部份,並且深知應將人類納入自然一併考量。計畫重心在於提高犀牛的數目,讓犀牛族群回到以往的分布範圍,並且和地主協商移除圍欄,以連結分散的犀牛族群。」

WWF國際物種計畫主任萊柏曼博士(Susan Lieberman)指出,「非洲的犀牛保育行動正在日益茁壯,但是在犀牛棲息的地區,盜獵、非法交易與任意開發依舊是嚴重問題,現在還不是能自滿的時刻。」

WWF從事犀牛保育已有45年,但直到在非洲犀牛保育計畫中,使用了整合的方式,透過實地參與,結合在地社群到全球政策等各層級的行動,才終於成功。

WWF也發現,在族群復育計畫引進犀牛後,周圍的地價立刻上升,意外成為保育行動成功的另類指標。

(摘譯自2008年3月17日ENS南非,夸祖魯-納塔爾省,蓬戈拉狩獵保護區報導,編輯後發表於環境電子報「黑犀牛重現非洲 WWF分享45年保育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itingchen 的頭像
    waitingchen

    Choose Something Like a Star

    waiting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